第二届口岸经济发展大会
第二届中国口岸经济发展大会
一、大会背景与战略定位
1.主办方实力
成都北辰中金展览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北辰实业集团旗下专业会展机构,深度聚焦国际供应链与口岸经济领域。依托成都“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定位及“两场两港”(双机场+双铁路港)枢纽优势,致力于打造服务全国口岸联动与制度型开放的顶级平台。
2.大会创立意义
首届大会以“口岸赋能·链通全球”为主题,响应国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部署,聚焦内陆开放痛点,推动陆空枢纽效能提升、自贸区制度创新与跨境产业协同。2026年第二届大会将延续“以口岸撬动双循环”内核,强化成都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支点作用。
二、首届核心成果与产业影响
1.制度创新实践
- 发布《内陆自贸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白皮书》,推动“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保税货物区间结转”等9项创新模式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复制。
- 促成青白江铁路港与泸州港“水铁联运一单制”试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18%。
2. 枢纽能级跃升
- 签约中欧班列(成渝)与跨里海走廊多式联运合作项目,实现欧洲—东南亚货物中转时效缩短至15天(较传统海运提速20天)。
- 推动成都国际供应链服务站新增5个,服务“蓉品出海”企业出口额增长44%(新能源汽车)与150%(光模块)。
3. 产业生态构建
吸引英特尔、林德等跨国企业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带动电子信息(全球50% iPad产能)、生物医药等适空适铁产业向成渝聚集,2024年成都外贸总额突破8390亿元(中西部第一)。
三、第二届大会前瞻(2026·成都)
》 主题与亮点
核心主题 :“制度型开放:重塑内陆口岸新价值链”
- 议题方向 :
- 通道升级 :建设中欧班列西南集结中心、打造“5小时亚太空运圈+11小时亚欧货运走廊”。
- 制度突破 :探索RCEP与CPTPP规则下内陆自贸区“边境后”改革(如跨境数据流动、绿色标准互认)。
- 产业融合 :发展“口岸+制造+数字”生态,推动航空偏好型芯片制造、低空经济(eVTOL)、冷链全球分拨等新质生产力落地。
- 新增板块 :
- “国家战略腹地供应链安全”峰会 :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链备份布局。
- “碳足迹追踪”口岸试点发布 :联合欧盟认证机构推出亚蓉欧班列绿色通行标准。
》预期成果
项目签约:推动中俄冷链物流基地、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等10个跨境枢纽项目落地。
制度输出:发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纳入国家口岸办试点标准。
企业对接:组织500家外贸企业与哈萨克斯坦CTLC等机构达成海外仓共建协议。
四、成都优势与大会价值
1.枢纽能级支撑
-空港 :双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超100万吨(中西部首破百万吨),2026年将新开马德里等5条国际货运航线。
-陆港 :中欧班列覆盖112个境外城市,图定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行。
2.制度创新腹地
四川自贸试验区纳入全国第二批制度型开放试点,青白江铁路港开展“关检税汇融投法”集成改革,为大会提供政策试验场景。
3. 产业辐射动能
依托成渝3.8亿人口腹地市场,联动“一带一路”供应链服务站(2027年目标100个),助推“口岸流量”转化为“产业留量”。
结语
第二届中国口岸经济发展大会将持续聚焦“通道—制度—产业”三角闭环 ,以成都为内陆开放样板,推动口岸经济从物流节点向全球价值链控制节点跃升。大会将发布《2026中国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为参与企业提供国际供应链合规诊断及海外仓布局指南